找到相关内容964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中论》各品大意

    引导众生。但今论主则认为人不能作业,当然所作的业也是不可得的。因为众生是由五阴等因缘组合而成,所以众生本自无有自性,既然众生本自无有自性,即是众生无有自体,所以无自体的众生是不能有所作的。另外业果是...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所染,众因缘和合而生,时间是相待的假名,所以是无有开始与终结。因此众生的本际是不可得。“观苦品”主要破众生生死的苦,今言“苦果”是众苦的聚集,是由众苦的因缘组合而成,其自性本空不可得。“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5969576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六辑

    ,五蕴炽然如火,苦感随即而生,五蕴清净,苦感也就灭了。  诸苦的现象,为随过去业因而,于六道中生生死死,流转无止息,如不精进修行,绝无解脱超拔的一天。  三、集圣谛  集,是招集的意思。因为三界...恶苦多,善乐少;或善乐与恶苦平均。当其报时,便很明显的露出六道中某一道的相状来,譬如一个人现在的心情无忧无虑,不问世尘俗务,就是天道;生病了,躺在病床上哀嚎,或者惊吓的煎熬、悲伤过度,即身处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870232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释疑篇(二)

    所感,造善业,感生善的异熟;造恶业,感生不善的异熟;所谓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自己作因,自己,作善作恶,任人自由选择,以是业所感故,非物所造,故佛教又名“无物主义”。佛教又主张宇宙人生,是“...得阿罗汉之“涅槃果”;及至毕命尽,散心复起,还生死,遂起谤佛,以为佛说涅槃、无生、无漏等,都是骗人的话,不怨自己修错了因,遂堕地狱,这类真是可邻。这是非果计果,以无想天的有漏果,计作阿罗汉的无漏果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5970428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四)

    法律处罚,好像种的青菜一样,不久就可以看得见的。  怎样叫做生呢?就是今生作的恶,要到来生才;这好像今年种的种子,要到明年才有收成。  怎样叫做后呢?这就是一生看不见,要多生多世才知道;好像...来非有,执着以为实有,所以起惑,造业,受报界轮转,受生苦,无有出期,真是可怜啊!  第二个是干城喻,干城,又叫做乾闼婆城,也就是化城。乾闼婆,叫做香阴,又叫做寻香,有两种说法,一种是说印度有一种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570433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四)

    时候,就是‘知是空花’这四个字的捷诀。我们如果能够同佛一样,知道一切的一切,都同空花一样的不实,那就不会‘起惑,造业,而生死轮转的苦了’!  明白了这个道理,不但是知道了这个‘身心’是没有生死可受,...?(这是第三种疑问)如果众生又不去修行的话,那末,永远的岂不是在生死幻化海里打滚吗?迷昧的凡夫,向来就不知道是幻化的境界,执为实有,‘起惑,造业,’,怎样能够使令一般迷昧的众生,把这妄想心而得解脱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070438.html
  • 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

    一经,近代人造,忘其人名,缘妻嫉妒,伪造此经以诳之,于中说嫉妒之人,极深。”嫉妒之心较强的妻子是虔诚的信徒,所以伪造经典以恫吓之。总之,随着时间的推移,由于不同的社会原因或出于不同的目的,编造的...][P13]即节取经中之若干章品,前后杂糅而自成一经者。抄经之举自古已有,如《六度集经》、《长阿含经》、《中阿含经》等,这些经典本身即由许多小经集成。若已经有经题,又是以“如是我闻”起首,以“信奉行...

    殷光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3170568.html
  • 虚云和尚禅法要旨之探讨

    杀盗淫种种恶业充满,由此恶业,引起流转,致有众生相续,世间相续。推此轮回之因,为心对外境迷执而起。如能觉悟,返妄归真,即能息除流转轮回之苦。现在我等欲成佛,先当审观因地发心,除去烦恼根本,烦恼苦灭,...通常称之为在家戒;这虽是学佛的起步,但由此能进入圣域,了脱生死。因为持五戒,若发出离心,即能因此可证初果,乃至三果(四果者,必须出家),若但求人天福,或其戒力薄弱者,也可以因此不堕三涂,而终将导致...

    胡健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271148.html
  • 敦煌写本《观心论》校勘

    轻重,不同,分归六处,故名六趣。 校记: [1]原本无“无穷”二字,今依龙谷本,P2460、朝鲜本、金泽文库本、日本流通本所加。 [2]“其三界者,即是三毒也”一句,原本作“三毒者”,...业。若真如自觉,不受所染,则称之为圣,遂能远离诸苦,证涅槃乐。若随缘造业,具缠缚,则名[2]之为凡,于是沉沦三界,种种苦。何以故?由彼染心,障真如体故。《十地经》云:众生身中,有金刚佛性。犹如日轮...

    宗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4471679.html
  •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

    及比丘戒决定未得”。但对于菩萨戒,法师曾在浙江慈溪金仙寺自誓受菩萨戒,并还发弘律誓愿。愿文中说:   愿我及众生,无始以来所受众罪,尽得消灭。若一切众生所有定业,当者,我皆代。遍微尘国,历诸恶道...深厚的法缘,且亦有志于佛教律学的弘扬。这在《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·自序》有他自己如何与戒律结缘的阐明:   余于戊午年(1918年)七月出家落发,其年九月比丘戒。马一浮居士贻以灵峰《毗尼事义集要》,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2373475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把其当作轮回主体,佛陀于是给予严厉的呵斥,并强调“识因缘故起。识有缘则生。无缘则灭”的道理。[11]  总之,如果十二因缘法、五蕴、以及十二处与十八界等,乃是佛教核心教理,其中“识”皆牵涉其中,而...时的爱念或嗔恚。[7]  其二是在论述“五蕴”(梵语pa?ca-skandha, 巴利语pa?ca khandhā)的脉络底下提出的。《阿含经》认为,在色、、想、行、识五蕴的如实观照中,终将抵于涅槃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